在“阜小宁?童守护”儿童服务品牌的引领下,阜宁县民政局联合县人民检察院、花园街道、盐城心途公益服务中心,为孩子们精心策划了一场暑期研学之旅。这场融合工业启蒙、红色寻根、法治护航的旅程,让劳动教育有了温度,让爱国情怀有了根系,让自我保护有了方法,更让孩子们的夏天因这段特别的经历而熠熠生辉。
粮厂探秘:从机器轰鸣里读懂“粒粒皆辛苦”
中粮集团的厂区大门,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工业世界的奇妙窗口。沿着安全通道前行,动画展板用童趣语言讲述着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“奇幻漂流”,而观察窗后全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,让“机器臂分拣”“无菌包装”等课本词汇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。
“水稻插秧要弯腰,施肥得看生长期,防灾防虫还得靠科学!”讲解员的生动描述,将农耕文明的智慧与现代工业的精密无缝衔接。当稻壳制成的一次性餐具、蓬松枕头摆在眼前时,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呼:“原来扔掉的稻壳还能变宝贝!”互动问答环节中,“麦穗弯弯,稻穗直直”的童言妙语,道出了观察与思考的火花。
这场研学让“光盘行动”彻底摆脱了标语的刻板印象。曾在餐桌前挑食的孩子,此刻攥紧拳头说:“每粒米都经过六重选拔才到碗里,我要把它们全部吃完!”在机器的轰鸣声中,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的千年古训,化作了孩子们对劳动最朴素的敬畏。
红色寻根:从烈士故事里触摸“家国的温度”
骥超党群服务中心的烈士纪念室里,老党员颤抖的声音带着孩子们走进了那段峥嵘岁月。“28岁的王骥超,为了掩护战友和群众,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……”孩子们屏息聆听,眼前的黑白照片不再是历史符号,而是那个为家乡拼过命的年轻身影。
《红色基因润泽幸福家园》专题片里,五位本土英烈的事迹徐徐展开。没有空洞的说教,只有“他们为我们的幸福拼命过”的直白认知。参观结束时,孩子们自发挺直了腰板,或许他们还不懂“英雄”的宏大定义,但眼神里的肃穆与坚定,已让红色血脉有了传承的模样。
“这是我第一次知道,家后面的那条路,是用英雄的名字命名的。”一位孩子的轻声感慨,道出了这场红色教育的真谛——让爱国情怀从抽象的文字,变成脚下土地的温度。
法治护航:从互动课堂里学会“勇敢说不”
刚竣工的阜宁县未成年人综合保护中心内,检察官的“普法小课堂”正上演着别开生面的互动。“陌生人给的糖果能要吗?”“遇到校园欺凌该找谁帮忙?”一个个贴近生活的案例,将“家庭、学校、社会、网络、政府、司法”六大保护屏障讲得明明白白。
从粮厂车间里萌发的劳动敬畏,到烈士纪念室里生长的精神根系,再到法治课堂里筑起的安全堤坝,这场研学活动将“阜小宁?童守护”的关爱理念,化作孩子们成长路上的阳光。多方联动的守护力量,正托举起一个个快乐而有力量的童年,让这段盛夏记忆成为滋养他们成长的珍贵养分。